乌纱帽的诞生:青衣乌帽的前世今生
相传在夏代,官员们就开始戴帽子了,不过当时的帽子并不叫“乌纱帽”,而是叫“皮弁”,这种帽子以皮革为材料,冬天戴羊皮弁,夏天戴兔皮弁。商代的帽子也是用皮革制作的,在皮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“展翅”,即在帽子的两侧各增加一块皮革,使帽子更加美观和实用。
到了周代,帽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出现了专门用于礼仪场合的“冕冠”。冕冠是一种非常华丽的帽子,是用黑纱做成,上面装饰着各种珠玉。冕冠的样式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别,天子戴十二旒冕,诸侯戴九旒冕,大夫戴七旒冕,士戴五旒冕。
秦汉时期,帽子变得更加实用,出现了“幞头”。幞头是一种用布帛制成的帽子,形状有点像现在的瓜皮小帽,帽顶有一个向上翘起的“翅”。幞头既可以遮阳避雨,又可以保护头部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唐代的幞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,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样式,有的幞头还装饰着金银珠宝。
宋代的帽子与唐代的变化不大,但名称却发生了变化,“幞头”改称为“帽”。宋代的帽大多用乌纱布制作,所以又被称为“乌纱帽”。乌纱帽的样式也比较简单,帽顶圆形,帽檐较宽,帽子的两侧各有一条“帽带”,帽带可以用来系住帽子,也可以用来装饰。
明代的乌纱帽与宋代的乌纱帽基本相同,但帽子的两侧多了一块“帽翅”。帽翅的作用是遮阳挡雨,也可以用来表示官职的等级。明代的乌纱帽有官帽和民帽之分,官帽的帽翅比较大,民帽的帽翅比较小。
清代的乌纱帽与明代的乌纱帽基本相同,但帽子的两侧多了一对“朝珠”。朝珠是一种用玉珠串成的饰品,朝珠的数目因官职的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别。清代的乌纱帽也分官帽和民帽,官帽的朝珠比较多,民帽的朝珠比较少。
民国时期,随着西式服装的传入,乌纱帽逐渐被淘汰。如今,乌纱帽只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才能看到,比如电视剧、电影和舞台演出。
兴趣推荐
-
乌纱帽的由来与发展
1年前: 乌纱帽是我国古代官吏的一种特有头饰,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最初是一种实用性的遮阳工具,后来逐渐演变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乌纱帽的由来与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