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篮打水:一场徒劳无功的努力
相传,在很久以前,有一个勤劳的农夫。一天,他挑着竹篮去河边打水。可是,竹篮是漏的,水刚舀进去就漏光了。农夫不气馁,他一次次地弯腰打水,一次次地眼睁睁看着水漏光。
终于,农夫累得精疲力竭,还是一滴水也没打上来。他沮丧地坐在河边,看着竹篮里的水影,陷入了沉思。
农夫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,因为竹篮漏了,水根本无法盛装。他想到了一个办法:用泥巴把竹篮的缝隙堵上。
于是,农夫重新打水。这一次,竹篮不再漏水了,他顺利地打滿了水,挑回家去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如果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,工具或者方法出了问题,那么我们的努力就会白费。只有找到正确的方法,才能取得成功。
在现实生活中,“竹篮打水”的现象比比皆是。比如:
因此,在做任何事情之前,我们都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,选择正确的方法,避免“竹篮打水”的悲剧发生。
兴趣推荐
-
以逸待劳
2年前: “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是什么?”这个问题的答案是“以逸待劳”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左传》,比喻从容不迫地等待时机,让敌人疲惫不堪。
-
节外生枝:超出本来的范围或领域
2年前: “节外生枝”是一个比喻,用来形容事物的发展超出了本来的范围或领域,往往会带来一些麻烦或意外。在生活中,人们经常会遇到节外生枝的事情,面对这些情况,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?
-
声名鹊起:从默默无闻到扬名天下
2年前: “声名鹊起”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,但你知道它的意思吗?今天,就让我来给你讲讲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吧。
-
至死方休:一场永无止境的斗争
2年前: “至死方休”是一个成语,形容斗争的激烈和持久,直到一方死亡才结束。这个成语出自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晋侯使祁奚聘于秦,且说仇池之战。秦伯曰:‘寡人闻之,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君若以德绥诸侯,谁敢不服?君若以力,楚人尽死,君将焉用之?且晋楚之从,君焉得而知其吉凶?’”这个故事讲述了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,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最终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。
-
纸上谈兵的近义词——空谈误国
2年前: 今天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“纸上谈兵”这个成语的近义词——“空谈误国”。 “空谈误国”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成语,它用来说明那些只说不做、光说不练的人。
-
一夫当关万夫莫开:它是什么意思,又是从哪来的?
2年前: 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,然而真正能明白它含义并运用自如的人却并不多。那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,看看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究竟是什么意思、出自哪里,以及在成语故事、军事策略和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。
-
见仁见智,各有千秋
2年前: “见仁见智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。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,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判。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形容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,或者是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。
-
井底之蛙的寓意:一叶障目,不见森林!
2年前: “井底之蛙”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它比喻见识短浅,目光狭窄的人。但你知道这个成语的背后还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寓意吗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“井底之蛙”的寓意吧。
-
不虞披麻执孝的含义与出处
2年前: 成语“不虞披麻执孝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于《孟子·尽心上》,常被后人用以形容措手不及或事先无法预料。本篇文章将详细讲解“不虞披麻执孝”的含义、出处和用法。
-
蚌相争渔翁得利
2年前: “蚌相争渔翁得利”比喻双方争斗,最终让不相干的人得到好处。它告诫人们,在竞争或冲突中,不要只顾眼前利益,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和更大的利益。
-
然并卵什么意思及用法的详细解释
1年前: “然并卵”是一个网络流行语,原意是“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”,表示做了某件事,但结果却并没有什么用,或者说完全没有用。后来,人们也常常用“然并卵”来形容白费力气,徒劳无功,无所建树的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