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时田园杂兴 有感:古诗中的田园之乐
《四时田园杂兴·春》
陶渊明
盛麦正抽穗,糺草已盈箱。
桑落巢丝滑,蚕饥叶更光。
轻阴阁夏木,好雨洗秋场。
凉风吹渭水,白日耀东岗。
散发歌松林,凉气入肌骨。
暑热正烦人,林下起微风。
盛麦:即成熟的麦子。
糺草:即艾草,可以用来编织草鞋等。
桑落巢丝滑:桑树上新长出来的丝光滑柔软。
蚕饥叶更光:蚕儿饿了,桑叶就更显光亮。
轻阴:指淡淡的阳光。
好雨:指好的雨,及时雨。
渭水:指渭河。
白日:指太阳。
东岗:指位于村庄东边的小山岗。
散发:指披散着头发。
歌松林:指在松林中唱歌。
凉气:指清凉的空气。
肌骨:指身体。
暑热:指炎热的天气。
微风:指轻微的风。
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农村景象,诗人看到麦子成熟了,艾草也长满了,桑树上新长出来的丝光滑柔软,蚕儿饿了,桑叶就更显光亮。此外,诗人还描绘了夏天、秋天和冬天乡村的风光,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美好。
《四时田园杂兴·夏》
陶渊明
草盛知春晚,麦稀渐蒙茸。
桑果渐可摘,蚕老已成功。
枇杷半掩映,竹坞无俗踪。
好鸟不恋曲,高飞向天风。
草盛知春晚:草木生长茂盛,知道春天已经晚了。
麦稀渐蒙茸:麦子稀疏,渐渐长出了茸毛。
桑果渐可摘:桑果渐渐可以采摘了。
蚕老已成功:蚕宝宝已经老了,并且已经完成了结茧化蛹的过程。
枇杷半掩映:枇杷树半掩半映,枝繁叶茂。
竹坞无俗踪:竹林深处没有世俗的踪迹。
好鸟不恋曲:好的鸟儿不眷恋弯弯曲曲的小路。
高飞向天风:高高飞翔,迎着天风。
这首诗描绘了夏天的农村景象,诗人看到草木生长茂盛,知道春天已经晚了,麦子稀疏,渐渐长出了茸毛,桑果渐渐可以采摘了,蚕宝宝已经老了,并且已经完成了结茧化蛹的过程,枇杷树半掩半映,枝繁叶茂,竹林深处没有世俗的踪迹,好的鸟儿不眷恋弯弯曲曲的小路,高高飞翔,迎着天风。这正是夏天田园的景象,宁静安详,又充满生机与活力。
《四时田园杂兴·秋》
陶渊明
秋风入南窗,凉冷逐旋岚。
处处多胜事,鸠鸣梧桐间。
槐柳尽飞叶,疏菊有黄华。
清霜晴更白,远水晚生霞。
秋风:指秋天的风。
南窗:指朝南的窗户。
凉冷:指凉意和冷气。
旋岚:指旋风。
多胜事:指很多美好的事情。
鸠鸣梧桐间:斑鸠在梧桐树上鸣叫。
槐柳:指槐树和柳树。
尽飞叶:都飞舞着落叶。
疏菊:指稀疏的菊花。
黄华:指黄色的花朵。
清霜:指清澈的霜。
晴更白:天气晴朗的时候,霜更白。
远水:指远处的河水。
晚生霞:傍晚时分生出的霞光。
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农村景象,诗人看到秋风吹进南窗,带着凉意和冷气,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,斑鸠在梧桐树上鸣叫,槐树和柳树的叶子都飞舞着落下,稀疏的菊花开着黄色的花朵,清澈的霜在晴朗的天气里更显白,远处的河水在傍晚时分生出霞光。这是秋天田园的景象,宁静而美好。
《四时田园杂兴·冬》
陶渊明
朔风吹枯草,寒气入农家。
野水无人渡,孤舟尽日斜。
岸边忽见柳,渐渐露金花。
只疑春来到,又疑非春佳。
朔风:指北风。
枯草:指干枯的草。
寒气:指寒冷的空气。
农家:指农民的家庭。
野水:指田野里的水。
无人渡:没有人渡过。
孤舟:指孤零零的小船。
尽日斜:从早到晚都斜斜地停靠在岸边。
岸边忽见柳:岸边忽然看到柳树。
渐渐露金花:柳树渐渐绽放出金黄色的花朵。
只疑春来到:只怀疑春天已经到了。
又疑非春佳:又怀疑不是春天。
这首诗描绘了冬天的农村景象,诗人看到北风吹动着枯草,寒冷的空气进入农家,田野里的水没有人渡过,孤零零的小船从早到晚都斜斜地停靠在岸边,岸边忽然看到柳树,柳树渐渐绽放出金黄色的花朵,只怀疑春天已经到了,又怀疑不是春天。这是冬天田园的景象,萧瑟寒冷,但又充满希望。
兴趣推荐
-
舟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
2年前: 舟夜书所见,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写出了诗人在夜里乘船经过长江三峡时所见到的景象,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-
不食人间烟火是什么意思?
2年前: “不食人间烟火”这个成语经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与世无争、一心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的人。然而,这个成语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含义,接下来就让我来一一道来。
-
大隐隐于市:闹市中的隐士生活
2年前: “大隐隐于市”是一句古语,意思是高人隐居在闹市之中,不被世俗所知。这句话出自《老子》第七十章:“民不畏威,则大威至;无狎其所居,无厌其所生。夫唯不厌,是以不厌。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如果人们不畏惧权威,那么威严就会到来;不要轻视自己所居住的地方,也不要厌恶自己所出生的家庭。只有不厌恶,才能不厌烦。所以圣人懂得自知而不自见,自爱而不自贵。所以要抛弃那些外在的东西,而追求内在的修养。
-
**悠然自得采菊东篱,诗意生活见南山**
1年前: 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陶渊明的这句诗,道尽了田园生活的闲适与美好。在喧嚣的城市中,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这种宁静与悠闲。不妨跟随我的脚步,一起走进陶渊明的诗意世界,感受采菊东篱、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。
-
陶渊明作品:田园诗人的心灵归宿
1年前: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末、南朝初年的杰出诗人,其作品以田园诗为主,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景象,抒发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。陶渊明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瑰宝。
-
词牌名有哪些 古诗:中国古诗词中的词牌名
1年前: 大家好,我是资深词牌名讲解师,今天来和大家一起探讨词牌名的由来和发展,以及一些著名的词牌名古诗,希望对各位爱好诗词的朋友有所帮助。
-
五言诗坛的一颗璀璨明珠:《诗经》
1年前: 诗经,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。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期间的305篇诗歌,内容丰富多样,艺术成就很高,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。
-
南北朝的名人们:乱世英雄与文坛巨匠
1年前: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,但这段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,他们在政治、军事、文学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-
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朗读:品味隐逸之美,回归自然之趣
1年前: 《归去来兮辞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辞赋,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。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,讲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经过和感受,抒发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聆听《归去来兮辞》的朗读,在陶渊明的文字中感受隐逸之美,回归自然之趣。
-
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:陶渊明、王维、孟浩然
1年前: 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派别,其代表人物有陶渊明、王维、孟浩然等人。他们以山水田园为题材,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,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-
遁——在乱世中寻求一隅净土
1年前: 遁,本意是逃遁、躲藏。但遁并不是一味地逃避现实,而是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隅净土,保全自身,伺机而动。
-
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:宁可饿死,也不愿违背原则
1年前: 陶渊明,东晋末年伟大的田园诗人。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莫过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,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,绝不向恶势力妥协。
-
诗说少年垂钓《古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》
1年前: “古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池上》二首其一的起句,经过近千年,依旧是许多小学生启蒙时必背的经典诗句之一。我们一起来欣赏诗句背景与内容。
-
知足常乐的十个经典事例
1年前: 知足常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。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知足常乐的经典事例,这些事例告诉我们,知足常乐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。
-
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:解析古诗中的相思之苦
1年前: 古往今来,多少文人骚客为相思而赋诗填词,留下了众多经典名作。其中,李白的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》就将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,令人感同身受。
-
经典古诗:穿越时空,感受中华文化的瑰宝
1年前: 大家好,我是[你的名字],一个狂热的诗歌爱好者。今天,我想和大家聊聊经典古诗,那些穿越时空,依然散发出迷人光彩的中华文化瑰宝。
-
《春望》——李白的浪漫奇幻仙境
1年前: 《春望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。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景物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。
-
古诗中的自然风光描写
1年前: 古诗中,有很多描写景色的诗歌,这些诗歌或雄浑壮阔,或清丽淡雅,或婉约细腻,都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。
-
诗词吟诵节约粮,粒粒皆辛苦美名扬
1年前: 自古以来,中华大地就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。而诗词,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然也少不了对节约粮食的歌颂。当我们吟诵这些诗句时,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智慧和情怀,还能从中汲取勤俭节约的思想精髓。
-
秋思古诗:表达思乡怀亲之情的经典诗句
1年前: 秋风瑟瑟,落叶飘零,正是思乡怀亲之时。千百年来,文人墨客用诗句抒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秋思古诗,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。